【总体情况】攀枝花民革地方组织成立于1989年5月,2003年9月成立市委会,至今历经四届委员会。市委会机关现有办公室和组宣部两个内设机构,公务员编制3人。市委会设立“三农”、社会和法制、妇女和青年、教科文卫体、祖国统一等5个专门工作委员会,成立了内部监督工作委员会。
目前,有基层组织7个,党员168人,党员平均年龄53.9岁。本届政治安排:省人大代表1人、省政协委员2人;市人大代表6人、市政协委员8人;县、区级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14人。
【自身建设】市委会坚持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并发挥好牵引作用,按照新时代民主党派建设“四新”“三好”要求,不断提升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水平。近年来,坚决落实民革中央、民革四川省委会决策部署,深入开展“凝心铸魂强根基、团结奋进新征程”主题教育、“重温加入民革承诺,守护民革精神家园”专项活动,并结合自身队伍建设需要,开展“学章程、守规矩、建新功”教育活动,不断增强党员政治认同、思想认同、理论认同、情感认同。在民革四川省委会的坚强领导和中共市委统战部的关心支持下,加大干部培养力度,稳步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。后备骨干储备充分、年龄结构梯次合理、队伍建设更加优化。市委会机关运行机制健全、规范有序、团结奋进,多年来在市级目标考核中位列党派机关第一方阵,连续四年排名第一。市委会多次被民革中央、民革四川省委会评为组织、宣传、社会服务、参政议政、祖统、机关工作先进集体。多名党员分别被民革中央、民革四川省委会评为助力脱贫攻坚、机关工作、参政议政、组织建设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。
【参政议政】市委会充分发挥“直通车”优势,积极向上争取,民革中央、省、市三级联动,持续十余年助力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。民革中央先后在攀召开首届、第三届、第五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,成为党派组织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典案例。周铁农、郑建邦、齐续春等15位民革中央领导莅攀调研,推动了攀枝花康养产业、文化旅游、水电开发、攀台合作等事业发展。十年来,有33个省、市民革组织来攀交流康养产业发展情况。攀枝花民革组织成立以来,提交全市统一战线资政建言14篇,其中3篇获与会领导测评第一名;提交市政协大会发言49篇,7篇获评市政协大会发言委员测评第一名,19篇获优秀大会发言;提交市政协集体提案116件,15件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,25件被评为优秀提案;提交社情民意信息230余条,党外人士意见建议80余条,参政议政成果丰硕。
【社会服务】市委会倾情帮扶,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攀枝花被中共四川省委确定为全省唯一“共同富裕试验区”。围绕试验区建设,市委会开展“共同富裕建功有我·攀枝花民革在行动”活动,筹集10万元帮带资金,开展低收入家庭助学、助残。脱贫攻坚期间,共协调扶贫产业资金30余万元,实施“圆梦行动”,捐资助学3万余元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倡导全市民革党员捐款105万余元。打造社会服务品牌。成立攀枝花民革中山合唱团,丰富社会服务载体。坚持每年重阳节慰问敬老院,捐款捐物10万余元。响应民革四川省委会号召,攀枝花民革党员企业与稻城县蒙自乡黑龙村签订20万元藏香猪认购协议,促进当地养殖产业发展。
【祖统工作】攀枝花民革组织自1996年起,与市委台办联合,连续28年坚持每年以各种形式开展台海形势教育。开展关爱抗战老兵活动,坚持走访慰问,帮助撰写口述历史。民革党员筹资前往云南腾冲国殇墓园,历时1月,描红3800多块因年久脱色、字迹模糊的碑文,以实际行动向抗战英雄表达崇高敬意。积极助力、参与中台办、农业部授牌的“攀枝花台湾农民创业园”建设,帮助在攀台企、台商解决实际困难,牵线搭桥台湾企业家、专家学者莅攀考察调研,促成攀台合作协议签订,促进两岸交流合作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。
|